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科研
2017年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计划
一、2017年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成效
(一)“三校建设”驱动效应明显
学校主动融入“东莞制造2025”战略,以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省一流高职院校、省“创新强校工程”建设(简称“三校建设”)为抓手,以重点专业、高水平专业建设为龙头,打造专业品牌。新增政府采购管理、体育运营与管理2个专业,现有专业36个;通过省高职重点建设专业验收1个,入选IEET国际专业认证专业1个,开办中外联合培养招生专业2个。2017年,学校入选教育部工业机器人职业教育合作项目,推动了学校内涵与特色发展,进一步引领东莞区域职业教育发展。
(二)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化
学校持续深化以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创新创业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一是规范专业建设,新增两个专业,调整一个专业,对各专业开展评估监测及红黄牌评价,举行“说专业”竞赛活动,提升教学质量与专业内涵。二是新增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4个,现有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达5个,试点规模和人数逐渐扩大。三是申报专本协同育人试点项目,确定联合省内4所本科院校共同申报 “4+0”四年制本科、三二分段专升本等试点项目。四是依托“乐学、乐习、乐创”三大平台打造“互联网+教学”新生态,推行“基于项目的SPOC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新模式,实现“由教向学”的转变。2017年,学校获教育教学成果奖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信息化教学大赛国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三)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一是推进产学研平台建设。学校结合东莞产业布局情况,面向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包装印刷、机器人等支柱产业,着力打造了电子信息技术等6个协同创新中心,其中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认定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现了我校省级科研平台零的突破。二是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以印刷技术服务中心、政府绩效评价中心等6个技术服务中心为抓手,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其中,政府绩效评价中心完成政府部门各类财政支出评价项目70余项。学校全年为社会各类群体培训8000余人次。三是科研成果不断扩大,获市级以上项目立项53项、横向项目33项、“政校行企”合作项目25项、专利授权9项,获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项、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学科共建项目立项3项。
二、2017年教育科研工作亮点
(一)“政校行企”创新办学体制新特色
学校紧扣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主动适应东莞改革发展新常态,加强与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合作,强化教学、生产、服务与应用相融合,创新多方参与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一是与东莞市住建局、东莞市大业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共建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学院,多方共同培养建筑技术技能及管理人才。二是与东莞市岭南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产学研合作产业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岭南园林学院,双方共同开展产学研项目研究,共同培养产业所需技术技能人才。三是与中智国际工程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联合筹建国内首家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研究机构——东莞市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科学技术研究院。
(二)“专业强产”培育社会服务新动能
为进一步促进东莞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服务东莞“机器换人”发展战略,我校联合广东省机器人协会、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等7家合作单位,共同组建东莞市机器人技术服务平台。东莞市机器人技术服务平台是省内首个市级机器人技术服务平台,平台集“政校行企”各方力量,联合教育机构、行业组织、行业企业,对机器人制造与应用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依托该平台,可以为机器人装备产业开展机器人应用人才学历教育、一线操作工人培训、科普展示教育、行业指导、系统解决方案咨询,以及机器人检测、装配、租赁、调试、维修等服务,推动东莞智能制造业发展,助推东莞“机器换人”步伐,为实现“东莞制造2025”战略培养和储备大批高素质一线技术人员。
三、2018年教育科研工作计划
(一)坚持改革创新,推进“三校”建设
一是以“三校建设”为引擎,增强综合办学实力。重点把握示范校验收工作,根据时间节点,制定时间路线图,倒逼建设任务,全校参与、全力以赴,确保通过验收工作,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二是把握新时代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以“放管服”为重点,以诊断与改进工作为突破口,推进二级学院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学分制度改革,激发全校教职员工干事创业活力。三是推进高层次产学研平台建设。着力推进东莞市机器人技术服务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建设。大力推进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专业镇街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推进技术技能积累创新机制形成,充分发挥平台对区域科技创新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一是组织召开第二届教学工作会议。开展“双精准”“产教融合”“高水平专业建设”“混合式教学改革”“质量保证与诊改”等专题研讨会,制定并出台关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的方案与措施。二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加快创新创业学院和创新创业大楼建设,完善相关机制体制,健全创新创业培育体系。三是推进混合式教学改革。开展“校-系-专业”三级核心课程第二轮改革,加大专业交叉复合课程、特色创新创业课程等的建设力度,扩大优质教学资源有效供给。四是加大教育研究,凝练学校办学特色。开展2018年质量工程申报工作,扶持一批重大教改项目,重点加强对学校办学经验、典型、成果的总结与凝练,为学校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范式。
(三)深化产教融合,提升高职研究与社会服务能力
一是抓住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发展机遇,紧扣产业创新发展需求,提供行业企业共性技术研究成果。优化以发明专利、横向项目、技术服务、科技成果转移为主要考核指标的科研绩效评价机制,提升服务企业转型升级的精准度和贡献度。二是以科研创新团队为单位,在校内和系统内发现、发掘、策划、培育具有研究价值、能反映学校特色的研究课题,培育优势研究项目和研究领域开展研究工作,争取高层次科研项目立项、产出省市级科研成果、培养科研领军人物,提升学校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扩大学校的学术影响力。三是加强高职教育研究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平台、高等职业教育基础数据表等相关数据的填报、分析;进一步做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相关工作,提高报告质量;不定期编辑、整理国内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动态信息,为学校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拓展本地经济社会与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研究,做好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的内涵研究,提升学校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