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办公室
首页 > 职教研究 > 正文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科研2019年工作总结和2020年工作计划

2020-12-30点击:[]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科研

2019年工作总结和2020年工作计划


一、2019年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成效

(一)学校教育规划研究稳步推进

1. 双高建设为引领,推动学校教育规划建设

我们举全校之力参与国家双高建设,学校成功入选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在东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全体教职员工的通力协作下,学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被教育部、财政部正式确认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专业群C档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学校成为广东省14双高计划立项建设单位之一,正式成为国家队的一员。

“双高”建设围绕国家打造粤港澳世界大湾区、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机遇,坚守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办学宗旨,探索引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通过十项改革任务建设,努力将学校打造为东莞现代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中心、东莞企业综合服务基地、东莞市民终身教育基地,为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贡献东莞方案

2. 以“三校建设”为载体,持续推进学校教育研究

一是完善“省示范校”验收复核材料,凝练建设成果,推广示范校建设成效。二是持续推进“省一流校”管理改革,落实各项建设任务,研究制定项目推进工作方案,取得显著成效,学校标志性成果稳步增加,办学基础能力显著提升,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三是深入研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形成了以“扩容、提质、强服务”为主线,全面对接国家、省各项建设任务,服务地方产业经济,突出学校优势和特色的“创新强校”工程(2019-2021)规划方案。并根据方案,对2019年的建设情况予以总结,对标对表、提炼成果、撰写报告。我校创新强校工程年度考核在A类院校中排名第9,首次进入全省前10

(二)开展“东莞区域职业教育联盟”研究,构造“大职教”概念

2019年由学校的“东莞经济社会与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承担东莞市教育局牵头的“东莞区域职业教育联盟”的研究和建设工作,构造区域“大职教”概念。

1. “东莞区域职业教育联盟”基础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9年,完成了《东莞职业院校联盟基础及规划调研报告》提交学校研究使用;深入进行中高职衔接研究,发表了一篇《三二分段生与普通高考生课程学习能力比较研究》的论文。经文献检索,这一研究内容目前处于中高职衔接领域的前沿,其研究结果将对深入贯彻职教20条具有支撑和引领的作用;积极开展新生入学状态调查研究,起草了《东莞职业技术学院2019级新生入学状态调查报告》,提交学校研究使用;通过多方调研,起草了《东莞区域职业教育联盟建设工作方案》《东莞区域职业教育联盟章程》等文件,为联盟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2. 成功地召开了“东莞区域职业教育联盟”筹备会

联盟由东莞市教育局牵头,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东莞理工学校等十多所中、高职学校组成。筹备会议通过了《东莞职业院校联盟建设工作方案》《东莞职业院校联盟章程(报审稿)》《东莞职业院校联盟理事会、监事会组成方案》、《东莞职业院校联盟2019-2020学年工作重点》等主要文件,为正式举行“东莞职业院校联盟成立大会”做好了准备工作。

(三)深化三教改革,持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以质量工程为抓手,持续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质量工程组织机构,对492010-2017年省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进行验收,43个项目获得2018年省级质量工程立项。持续开展校级质量工程建设,2019年共有116个项目立项,近200个项目通过验收。全面推行混合式教学改革,加强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建设,根据《2019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我校入选教学资源50强。在2019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我校荣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四)以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为依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与职业教育发展

学校机器视觉与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印刷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高峰印刷技能大师工作室被认定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标志着我校国家级创新服务平台实现零的突破。截至201912月,学校已建成各类科研平台共计22个,其中国家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市级工程中心6个、校级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6个、校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个。

以创新服务平台为依托,学校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升。截至201912月,学校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3项,授权专利311项,著作权84项。全年获得市级以上科研项目立项68项,石文斌教授主持的《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获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是2019年广东省高校唯一获立项者。2019年,学校获得横向项目立项70项,技术服务到款346.21万元。

通过已搭建的各类科研平台和科研创新团队,重点服务东莞市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移和产业化,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服务行业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的同时,还接受了大量的东莞市财政局、经信局、松山湖产业园区等政府部门的购买服务委托项目。

二、2020年教育科研工作计划

(一)聚力双高建设,全面实现“双提升”

1.科学制定方案,明晰发展路径。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职业教育类型方向和更高质量的发展方向,以全面实现学校“双提升”为目标,认真对标对表国家建设方案,科学编制学校“双高”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切实发挥双高计划建设项目的引领作用,推动学校党的建设、专业建设、科学研究、治理水平、国际办学水平等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2.聚焦专业建设,服务产业发展。聚焦东莞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对标《东莞现代产业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5年)》要求,深化“1+8+N”专业群建设规划,以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样板,带动印刷媒体技术等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深化研究面向新兴产业布局新工科专业建设。筹建专业群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专业集群建设为牵引,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制订课程标准。推进印刷媒体技术等5个专业群资源库建设,建立专业群资源共建共享和应用激励机制,创造条件申报省级专业群资源库。积极筹建北京精雕产业学院、智慧管理产业学院、大朗毛织电子商务产业学院、跨境电商产业学院、智慧物流产业学院等9个产业学院。

3.发挥引领作用,统筹“三校”建设。一是做好学校“后示范”建设工作,进一步凝练“示范校”建设成果,推广示范校建设成效,发挥“示范校”的辐射作用。二是开展省一流校项目验收准备,对照方案和任务书,制定验收工作方案和路线图,明确工作责任和验收要求。以项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为主,以校内外专家团队为辅,组建第三方专家验收团队,对项目开展预验收、总结工作。凝练综合改革、教学团队、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等项目的成果和经验。三是推动实施创新强校工程第三轮规划,通过实施体制机制改革与协同创新等八项重点改革任务,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全面提升学校办学质量与办学水平。

(二)深化东莞区域职业教育联盟研究,开展联盟工作

1.深化联盟研究工作,实现成果转化。研究制订联盟的架构和运行方略,使联盟高起点建立并运行;研拟与主要联盟成员单位之间个性化合作协议及实施方案;研究制订适合中高职衔接的中职段、高职段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科研与技术开发基金,支持中高职教师协同开展科研与技术开发项目,成立项目协作组,联合申报市及市以上级别项目。

2.落实联盟工作,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在联盟院校之间构建中高职衔接的招生、培养新体系。用足用好国家、省招生改革政策,通过联盟组建专业学院、核心专业群等措施,以及我校的自主招生比例向联盟中职学校倾斜,有效扩大本市高职教育办学规模。建立协同融合的科研与技术开发机制,核心是属地为主,项目与成果共享,着力提升中职学校的科研与技术开发能力。

(三)做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工作

做好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研究工作。不定期编辑、整理发布国家和省里的职教政策以及各类职业教育信息,传递同类院校的职业教育教学经验,切实发挥研究智库功能;拓展本地经济社会与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研究,做好学院职业教育发展的内涵研究,争取培育出一批具有重大理论突破和实践创新价值的教学成果,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四)深化教育研究,提升办学质量

认真总结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经验与成果,加快优质数字资源开发和运用,建好省级、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努力开发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推广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模块化教学等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方式。大力推动面向数字时代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年内40%以上课程实现“SPOC+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建立课程教材研发中心,对标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开发形式多样的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资源一体化校本教材,积极参与国家和省级规划教材编写,完善教材管理、建设、选用和评价制度。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建设,扩大参与的专业数量和培训学生规模,在6个以上专业群开展“课证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引导教师积极开展“‘1+X’证书制度校内标准制定”等课题研究,推动“X证书”有机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聚焦“职教20条”、“双高”建设等热点问题,大力开展“一月一主题”专题研讨活动和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不断提升教改研究水平。

(三)提升科研能力,建强科研平台

围绕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配合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打造若干集技术研发、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与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技术技能平台,重点建设智能建造与工程检测技术研究中心、数字化创意设计服务平台、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对接平台、东莞财政与金融科技服务中心、东莞市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等平台,着力提升专业群技术创新能力和校企协同育人水平。重视应用技术研究,推进科研平台与企业、科研院所、专业镇街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提高技术成果转化效益。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科研平台建立与其相适应的考核指标体系,培育平台自身造血功能,实现科研平台投入与产出成正比。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