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办公室

【专业建设】“双高”背景下,专业群建设基本逻辑与创新路径[2023.08]

2023-09-12点击:[]

导读

高职院校功能定位与专业群建设的基本思路息息相关。新知识生产模式下,高职院校功能不仅仅是人才培养,而是拓展为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技术技能研究创新、技术技能知识生产为一体的新战略定位。其专业群建设要服务于此战略定位,大体可分为三种基本逻辑:


逻辑一:技能形成与提升

为主要导向的生涯服务群


当前高职已有优质专业群多数属于此类。该类专业群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学员就业和生涯发展提供相对应胜任能力。因此,该类群主要建设内容是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各类教学资源等。但随着产业自身升级,此类专业群要逐步符合数字化、智能化要求,升级为2.0版,为更好培养创新型职业人才提供有力支撑。该类专业群基本逻辑走出一条产业人才技能匹配的路线,遵循需求导向发展逻辑,其产教融合关键点在于人力资源储备,特别是获得“职业资格”劳动者的培养培训。“职业资格”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被称为“胜任特征”,指向从事职业活动或其他重要生活实践活动时能应用的且能习得的能力或潜力。这种能力或潜力涉及知识、技能及工作经验。评价该类专业群建设是否有成效、高绩效的标志在于何种程度上(含规模与质量)满足了行业企业对具有“职业资格”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劳动者的需求。


逻辑二:技术研发与创新

为主要导向的技术服务群


该类专业群同样旨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其服务方式不仅仅是人才供给,更关键体现为对行业企业核心技术提供长效研发服务。该类专业群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技术的积累与转化、产品的研发与升级、工艺的持续改进与创新等。其基本逻辑是走出一条产业技术转化与产品研发路线,这种路线在发达国家比比皆是,如德国设置在高等专科学校的跨企业研发中心,其主要职能是帮助所覆盖的企业推进专业研发和技术更迭。此类专业群主要功能回应了埃兹科维茨提出的从“永无止境的前沿(the end less frontier)”时代来到“永无止境的转化(the endless transition)”时代。科学与技术发展带来三个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迁:①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品发展相互关系转化发生了深远变化;②不同学科、技术领域包括跨学科、新旧学科之间的合作不断增加;③大学、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互动螺旋关系在地区、国家和国际层面上正成为创新体系基本框架。托尼·比彻不仅认同埃兹科维茨,且进一步阐释道:当代创新的含义越来越倾向于整体性而不是线性发展,改革要包含这种三重螺旋发展模式,要跨国、跨学科,要技术部门和各种组织之间共同发展。评价该类专业群核心指标是何种程度引领了行业企业技术发展和技术创新、创造和转换了多少岗位和工作任务。


逻辑三:应用技术学科建设

为主要导向的技术学科群


“双高计划”是职业教育凸显类型教育特征的重要举措。在高等教育领域,普通高等教育遵循已有办学规律,职业高等教育必须摒弃原先雷同和靠拢的思路,探索一条符合职业教育本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学科建设方面也应做出自身贡献。该类专业群主要目的是建设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应用技术学科,主要建设内容是技术知识纵向深化和技术知识横向交叉。一般说来,专业和学科既有关联又有不同,学科的口径较为宽泛,专业则是学科的细化和具体化。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明确本科“《专业目录》分为学科门类、专业类和专业三级”。2020年下半年起,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开展了新一轮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修订,其核心是引入一体化设计理念,服务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对接行业“四新”(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新规范)要求,推动专业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凸显类型教育逻辑,增设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目录。

依托全新专业目录体系,建设中的专业群就突破了单一组群逻辑,不仅关注于是否满足市场和行业需求,更要关注是否对接科技发展新趋势,把它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新要求。为更好应对这一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之“高等性”属性也应运而变。高职的“高等性”不再是单一文化素养水平的提升,而是来自多方面素养和能力的共同提升。这些素养和能力至少包括四方面变化:首先,由于工作任务复杂程度提升带来的“高要求”;其次,基于劳动所需的创新程度提高带来的“高层次”;再次,依据技术本身精准度提高所面临的“高精准”;最后,基于不同领域交叉出现的“高复合”等。需要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以“应用学术”为核心的学科建设,这种学科建设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以“科学学术”为核心的学科建设,“应用学术”在逻辑起点、核心特点、基本指向、实现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该类技术学科群的核心任务是按“应用学术”特征,构建服务某实践领域的应用技术学科。


https://mp.weixin.qq.com/s/AEciiaDpsAlHHBqGKzOKLA



关闭